头条英国皇室下午茶中的白琳工夫与白毫银针
伦敦白金汉宫的午后,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精致的骨瓷茶具上。维多利亚女王轻轻端起茶杯,杯中琥珀色的茶汤在白瓷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透亮。这是19世纪中叶英国皇室下午茶的经典场景,而杯中流淌的,正是来自中国闽东的白琳工夫红茶。与此同时,在白金汉宫的茶室柜中,银质茶罐里珍藏着另一种东方珍宝——白毫银针,这种"茶中美人"因其稀有性成为皇室成员的特殊享受。这两种风格迥异的闽东名茶,如何跨越半个地球,成为英国皇室下午茶桌上的宠儿?这段东西方茶文化的交融史,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 茶叶历史发展
- 茶叶技艺探源
- 292025-07
英国文学作品中关于茶的一些经典片段
《日记》:塞缪尔·佩皮斯在1660年9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我确实请人送来了一杯茶,我之前从未品尝过如此美妙的茶的味道。”
- 102025-06
《荈赋》:茶文化的奠基之作
公元4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西晋末期。公元311年,“永嘉之乱”发生,洛阳城破。天妒英才,一位刚至而立,自幼号称神童,风姿俊美的天才遇害身亡。他就是中国茶史上最早的茶学专家——杜育。他创作的《荈赋》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赋类作品。它才辞丰美,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生长环境到种植、采摘时节、劳动场景、烹茶选水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全部过程。茶圣陆羽在其《茶经》——“四之器”“五之煮”和“七之事”中曾三次分别提到杜育。杜育的《荈赋》,不愧是大师手笔,字数不多,却有一道攻心的茶香。很显然,杜育的著书功力远在陆羽之上。遗憾的是,他还没有完成作为一代茶圣该完成的任务就撒手人寰,驾鹤西去,徒留给后人太多的假设和叹息。假如上天再借给他三十年时光,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茶圣陆羽什么份了。宋代吴淑《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荈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当我们探寻茶文化的历史脉络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荈赋》,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中国茶文化系统记载的大门,成为中国茶文化的奠基之作。
- 072025-06
茶叶帝国:中国茶叶风靡千年的流通密码
公元59年的成都街头,一位名叫王褒的文人因家僮怠慢煮茶之事,愤然在竹简上刻下九十八条严苛条款。 这份《僮约》中“武阳买茶”四字,意外揭开了中国茶叶流通史的第一页——西汉时期的巴蜀地区,已出现跨郡县的专业茶市。 茶商驮马踏出的商道延伸至150汉里(约60公里)外的彭山。彼时一斤茶叶价值60文钱,相当于15斤粟米或3只鸡的市价,贵族阶层对茶叶的消费需求,倒逼着原始产业链的形成。
- 022025-06
历史上的茶人茶事:茶圣陆羽与《茶经》
自唐朝开始,大批嗜茶文人涌现,他们以各自方式,将茶及茶事活动作为文学艺术的素材进行创作,与各朝代的经典文学形成相结合,互相影响、互相成就。 与茶有关的文学艺术形式中,成就最高的是茶诗,茶诗兴于唐。而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著作了《茶经》。
- 312025-05
茶与端午的千年文化交融
茶为"端午五瑞"之一 古人视农历五月为"毒月",端午需驱邪避毒。除了悬挂菖蒲、艾草,饮用药草茶也是重要习俗。在江南等地,端午茶(又称"百草茶")自古被列为"端午五瑞"(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之外的辟邪之物。人们采集藿香、野菊、薄荷等草药晒制,端午日煎饮,清热祛湿。
- 292025-05
茶道闲聊一一茶的十大寓意
茶不只是喝、品还有悟,茶里藏着超深的人生哲学!
- 022025-01
白茶的六种冲泡方法
白茶,六大茶类之一,是福建省特产,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白茶素有工艺简约、茶香悠然、滋味甜爽、甘醇、耐泡等特性。这样一种好茶,自然要好好泡,才能彰显其韵。 白茶含有丰富的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着诸多益处。比如,它可以提神醒脑,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帮助消化,减轻油腻感。更重要的是,白茶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能够延缓衰老,保持皮肤年轻有弹性。 而想要泡出一杯好喝的白茶,其实并不难,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冲泡技巧和方法,你也能成为泡茶高手。
- 282024-12
家庭存茶的“6个”注意事项
茶叶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在存放茶叶的时候,一定要将它远离有异味的物品或环境。 如果不小心将茶叶与如烟草、火腿、香料、化妆品或等异味物品放在一起,茶叶会迅速吸收这些异味,影响茶叶原有的香气。 除此之外,存放茶叶的时候,更要远离有气味的橱柜,以免茶叶吸附橱柜上的味道。
- 产区茗茶
- 基本茶种
-
一文读懂中国六大茶类的主要分布
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采用茶树新叶或芽,经过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制作而成,未经发酵。 产地广泛,包括河南、贵州、江西、安徽、浙江、江苏、四川、湖南、湖北、广西等地。 绿茶代表: 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庐山云雾等
-
白茶护肝,红茶暖脾……喝茶有张体质表
中国有悠久的茶文化,喝茶不仅能修身养性,而且还可起到养生的作用。喝茶成为很多人的一种习惯,但喜欢喝茶不一定就会喝茶,比如什么时间段适宜喝茶、哪些人不宜喝茶等,这些都不是很清楚。 喝茶是有很多学问的,茶喝不好或喝不对,就起不到养生的作用。
-
中国海拔最高的茶园
九龙县的古树茶园夹在川藏茶马古道和滇藏茶马古道之间。古茶园位于两州三县交界处,凉山州,甘孜州。九龙县,冕宁县,木里县。整个茶园依山而傍,临水而居。雅砻江水从古茶园的山脚滔滔不绝地流过。
-
高山茶为什么——贵
高山茶为什么——贵 为什么?又为什么大家对高海拔、高山茶埋单呢?
-
中国十大名茶之——碧螺春
在中国悠久的茶文化历史长河中,碧螺春以其独特的品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其外形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香气芬芳,滋味鲜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匀整,深受国内外茶客的喜爱。
-
茶叶基本常识——盘点12条茶叶的基本常识!
喝茶,早已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喝茶不能彻底改变生活,但它确实能让身体感到通透,让生命的状态更加舒适和轻松。然而,关于茶叶的常识,很多人却一知半解,甚至闹出笑话。目下,让我们共同盘点:
-
白茶的散茶好还是饼茶好?白茶的选购指南解决你的困惑!
白茶的饼茶和散茶哪个更好一些呢?这是困扰很多茶友的一个问题。
-
白茶的淡雅之美:品鉴及存储
在中国悠久的茶文化长河中,白茶以其独特的韵味与简约的制作工艺,独树一帜,成为众多茶客心中的一抹淡雅清流。白茶,顾名思义,其色泽银白,汤色浅黄,香气清幽,滋味鲜爽,恰似山间晨露,清新脱俗,引人入胜。
- 按体质选茶
- 选购常识
-
茶叶品鉴的五个步骤2025-04-30
茶叶品鉴的五个步骤包括:看外形、观汤色、闻气味、尝滋味和察叶底?。下面详细解释每个步骤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
阅读详情 -
“明前茶”与“雨前茶”的区别2025-04-10
茶树在越冬后萌发的芽叶采制而成的茶叶,时间上主要以立春到谷雨前,这段时间采制的茶叶都大体称为“春茶”。 明前茶、雨前茶是我国长江流域江南茶区按节气对不同阶段春茶的称呼。“明前茶”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雨前茶”是清明后谷雨前采制的茶叶。
阅读详情 -
不懂西湖龙井的“色绿、香郁、味甘、形美”,你喝的只是“水”2025-03-30
西湖龙井做为茶界的“顶流”,号称“色绿、香郁、味甘、形美”,但99%的人都不懂它的真谛,你也是其中一个吗? 先说这“色绿”,西湖龙井的绿,看不去并不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绿,而是带着点黄的嫩绿,像是春天刚抽出的嫩芽。最喜爱那抹嫩绿的芽尖,仿佛带着西湖的晨露,掉进水里,一点点舒展开来,像是在跳一场优雅的水中芭蕾。
阅读详情 -
解密西湖龙井的产区和泡法2025-03-28
西湖龙井,中国十大名茶之首,承载着杭州千年的茶韵与风雅。但你知道吗?并非所有“龙井”都叫“西湖龙井”!今天,我们就走进西湖畔的茶园,揭秘这片土地如何成就“四绝”名茶。
阅读详情 -
西湖龙井黄版和绿版有什么区别?2025-03-26
同样是叫西湖龙井,为什么有的是偏黄的而有的却是偏绿的,有啥不一样呢?
阅读详情 -
茶界公认最好喝的5大红茶!第2种被指定为国礼!2025-03-11
“ 一壶新茶香四溢,静坐窗前品流年 。” 红茶,作为六大茶类中的全发酵茶,以红汤红叶,醇厚香甜的滋味,通透细腻的香气,让人难以忘怀。 更是俘获了无数茶客的心。
阅读详情 -
春茶,为什么是一年中最好的茶?2025-03-09
春茶,顾名思义,是春天采摘的茶叶。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生息,茶树积累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春天的气温适中,阳光柔和,雨水充沛,这些自然条件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最佳的环境。因此,春茶的芽叶肥壮,色泽鲜嫩,香气浓郁,滋味鲜爽。
阅读详情 -
品鉴岩茶有几个要素:香气、滋味、持久度2025-01-05
品鉴岩茶有几个要素:香气、滋味、持久度
阅读详情 -
冬季喝什么茶可以润肺养肺?2024-12-21
北方的天气特别赶节,“小雪”已过,气温明显的下降,早晚的霜冻更是提醒着我们“天冷多穿衣”。 每到冬天,寒冷和干燥的天气常常让人感到喉咙干涩、呼吸不畅,特别是对于易感人群,肺部的保养更显得尤为重要。 冬季是润肺养肺的关键时期,合理的饮茶习惯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养肺润肺,还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呼吸道感染。 那么,入冬后喝什么茶可以润肺养肺呢?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这个话题。
阅读详情
- 茶叶功效储存
- 茶金融交易
-
“痛风、尿酸高”不用怕!多喝这5种茶,缓解疼痛、降脂降酸!
秋季气温渐凉,很多人喜欢吃点火锅、喝点酒,结果“痛风”、“尿酸高”又找上门:脚趾肿痛、走路像踩刀子,这种酸爽,谁受得了? 对于痛风、尿酸高的朋友来说,想要控制痛风,除了注意饮食之外,日常喝茶也很重要。日常生活中,多喝这5种茶,缓解疼痛、降脂降酸!
2025-09-01阅读详情 -
熟茶的魅力是什么?
熟茶的魅力,不在茶香,不在口腔上的刺激度,也不是什么回甘,生津的澎湃;而是糯软的口感,暖暖的体感。
2025-08-28阅读详情 -
茶知识|茶有三宝
茶知识|茶有三宝
2025-08-26阅读详情 -
一个节气喝一种茶,处暑该喝什么茶?
8月23日(04:33:35)我们迎来了处暑节气。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气温逐渐下降。此时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活跃;夜晚温度下降,酷暑结束,天气开始转凉。
2025-08-23阅读详情 -
立秋后多喝这3款茶,清燥润肺、暖胃祛湿、养阴生津、预防感冒、增强身体抵抗力!
时间过的好快啊,转眼间,已是立秋时节。“立秋”虽未真正入秋,但“秋燥”已经悄然登场。 嘴唇干了、嗓子痒了、皮肤开始发紧了……这时候,如何还要照旧喝冷饮、贪口欲,则很容易被“燥气”伤了肺,特别容易导致感冒、腹泻、肠胃不适等症状的发生。 立秋之后,最养人的方式,不是“大补”,而是“喝对茶”!立秋后多喝这3款茶,清燥润肺、暖胃祛湿、养阴生津、预防感冒、增强身体抵抗力!
2025-08-08阅读详情 -
一天中喝茶最佳时间,一次就跟你说透,别再瞎喝!
很多人喝茶没讲究,渴了就倒一杯,想喝就喝。其实,茶真不是随便什么时候喝都行。喝得好,提神、养胃、降火、顺气;喝得不对,反而伤胃、失眠、心慌。 一天里,喝茶是有最佳时间的。今天就跟你说透,别再瞎喝。
2025-08-03阅读详情 -
为何现代人喝茶偏爱加点陈皮—— 一杯陈皮茶里的养生智慧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从茶室里到办公室的保温杯中,越来越多的茶汤里漂浮着几片棕红的陈皮。这种看似简单的搭配,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养生智慧。这一古老配方的复兴,并非偶然的饮食风尚,而是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对健康生活的深度回应。
2025-07-30阅读详情 -
三伏天不怕“热”,就怕“湿”,多喝这4种陈皮茶
三伏天不怕“热”,就怕“湿”,多喝这4种陈皮茶,降火祛燥、疏肝理气、健脾暖胃、消脂解腻,湿气没了、心情好了,人更精神了!
2025-07-27阅读详情
-
卢仝与《七碗茶歌》的故事
《七碗茶歌》的作者卢仝是唐代诗人,自号玉川子,其学识丰富,清正耿直,少有才名,以其独特的“险怪”诗风在韩愈领导的诗文革新中独树一帜。但却拒绝进入仕途,一生好茶成癖,尤其是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传唱经年而不衰,以清介之姿被后世尊为“茶仙”,与“茶圣”陆羽齐名。其茶诗超越饮馔之趣,将品茶提升至精神审美的境界,更在“甘露之变”中因偶然留宿宰相王涯府邸而罹难,成为中唐政治悲剧的见证者。
2025-07-06阅读详情 -
茶马古道|千年商路里的文明共生密码
月光照在横断山脉上,商队驮着货物,在悬崖边那窄窄的小路上缓缓向前行。从成都平原一直到雪域拉萨,茶马古道穿过了横断山脉那些崇山峻岭,在湍急的水流当中把汉藏文明的第一条纽带给串联起来。而这条古道的故事,始于唐代......
2025-07-05阅读详情 -
英国:从咖啡之都到红茶之国
17世纪,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卢德从克里特岛带来学者的同时,也将咖啡带到了牛津大学,随后咖啡文化在牛津大学兴起。
2025-07-05阅读详情 -
海外茶文化丨美国茶文化
美国早期为荷兰管辖,由荷兰人传入中国茶叶,纽约人最先饮茶,17世纪中叶荷属阿姆斯特丹就已经有人饮茶。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后,1674年,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18世纪初,饮茶习惯开始传播各地。约在1690年,北美大陆第一个出售中国茶叶的市场——波士顿茶叶市场建立。
2025-06-05阅读详情 -
茶马古道那柯里
“推窗见青山,凭栏听流水。古道蹄声响,入梦那柯里。” 这是茶马古道驿站那柯里刻在石头上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临窗远眺绵延青山,倚在栏杆上聆听流水的声音,古道上的马蹄声响起,为茶马古道驿站增添了生动的气息。“入梦那柯里”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这里宁静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入睡,做个好梦。
2025-06-03阅读详情 -
中国茶风靡欧洲的昔日盛况
十七世纪初,一艘荷兰商船驶离了东方的海岸,货仓中静静躺着几箱来自中国的、干枯的深绿色叶子。当这奇异的“东方树叶”初抵欧洲海岸时,人们嗅着陌生的草木清气,尚不知晓这平凡的叶片将如何点燃整个大陆的味蕾与心灵。
2025-06-01阅读详情 -
茶马古道上的经济史诗:千年茶叶贸易的兴衰与重塑
一片茶叶的重量,在历史的天平上足以撬动帝国的边疆。从唐德宗开征茶税,到雍正帝废止茶马司,千余年间,中原王朝将茶叶铸成无形的锁链——它既是解渴的饮品,更是驯服草原的铁腕。
2025-05-26阅读详情 -
第七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在杭州启幕
5月21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以下简称“国际茶博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展会现场,茶全产业链展品争奇斗艳,数字化茶业应用、茶机械创新成果集中亮相;数以万计的专业采购商、茶人朋友、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友人,从全球各地慕“茗”而来,共享“国展”风采!
2025-05-22阅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