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端午的千年文化交融
茶为"端午五瑞"之一
古人视农历五月为"毒月",端午需驱邪避毒。除了悬挂菖蒲、艾草,饮用药草茶也是重要习俗。在江南等地,端午茶(又称"百草茶")自古被列为"端午五瑞"(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之外的辟邪之物。人们采集藿香、野菊、薄荷等草药晒制,端午日煎饮,清热祛湿。
养生智慧:端午饮茶的深意
端午时值仲夏,湿热交加。茶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可生津止渴、调节代谢,尤以绿茶、轻发酵乌龙茶为佳。古人"午时茶"(端午正午饮茶)的习俗,亦暗合中医"春夏养阳"之理。
地域茶俗:端午茶的多样性
1. 江浙"端午茶
用白术、葛根、桑叶等数十味草药煮制,称"百病皆可除",今演变为日常保健凉茶。
2. 潮汕"端午药茶
以凤凰单丛茶底,加入紫苏、陈皮等煮沸,饮后祛暑防病。
3. 客家"草药茶
客家人采艾叶、鱼腥草、金银花煮茶,浴后饮用,寓意"洗百病"。
茶与粽子的绝配:解腻消食
粽子以糯米为主料,搭配肥肉、蛋黄等高脂馅料,易滞胃生腻。茶多酚能促进消化、分解油脂,成为粽子的最佳搭档:
甜粽(豆沙、枣泥):配绿茶(如龙井、碧螺春),清香解甜腻;
咸粽(鲜肉、蛋黄):配乌龙茶(铁观音、大红袍)或普洱熟茶,醇厚去腥解腻;
白粽(原味):配花茶(茉莉花茶),增添风味层次。
现代新意:茶礼与创新
1. 茶礼馈赠
端午送茶礼渐成风尚,绿茶、白茶因适宜夏季饮用备受青睐,搭配粽子礼盒更显雅致。
2. 创意茶饮
冷泡龙井:清凉甘甜,消暑解渴;
艾草茶拿铁:艾草粉与抹茶混合,创新融合传统;
粽子茶点:将茶制成粽子造型糕点,趣味十足。
端午品茶,既是对草木智慧的传承,亦是对节令生活的用心经营。一壶清茶,几枚香粽,在茶香氤氲中重温"浴兰时节"的雅意,或许正是现代人连接古老传统的最美方式。佳节如茶,慢品方知真味;传统似粽,层层剥开皆是温润的传承。
若有兴趣,可尝试自制"端午茶":薄荷5克、陈皮3克、菊花2克、绿茶3克,沸水冲泡,静候三分钟——这是穿越千年的清凉馈赠。
古树不语岁月有声
健康饮茶,喝健康茶,喝愉悦身心的茶,让我们在东方一片神奇的树叶上成为自己,让彼此的身心得以升华。
- 上一篇
《荈赋》:茶文化的奠基之作
公元4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西晋末期。公元311年,“永嘉之乱”发生,洛阳城破。天妒英才,一位刚至而立,自幼号称神童,风姿俊美的天才遇害身亡。他就是中国茶史上最早的茶学专家——杜育。他创作的《荈赋》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赋类作品。它才辞丰美,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生长环境到种植、采摘时节、劳动场景、烹茶选水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全部过程。茶圣陆羽在其《茶经》——“四之器”“五之煮”和“七之事”中曾三次分别提到杜育。杜育的《荈赋》,不愧是大师手笔,字数不多,却有一道攻心的茶香。很显然,杜育的著书功力远在陆羽之上。遗憾的是,他还没有完成作为一代茶圣该完成的任务就撒手人寰,驾鹤西去,徒留给后人太多的假设和叹息。假如上天再借给他三十年时光,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茶圣陆羽什么份了。宋代吴淑《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荈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当我们探寻茶文化的历史脉络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荈赋》,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中国茶文化系统记载的大门,成为中国茶文化的奠基之作。
- 下一篇
茶道闲聊一一茶的十大寓意
茶不只是喝、品还有悟,茶里藏着超深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