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龙井“狮、龙、云、虎、梅”五大字号的历史发展及地理分布
西湖龙井承载着千年茶文化精髓,其群体种茶树在灵隐禅韵与西湖山水中孕育生长。唐宋时天竺、灵隐二寺始现茶踪,明朝初期确立“龙井茶”专称,清代乾隆御封十八棵御茶树奠定贡茶地位。至清朝中期以后发展到西湖以西的群山之中,加上后来新增的产地,初步形成了现有西湖龙井茶的规模。
五大字号的历史发展
“狮、龙、云、虎、梅”五大字号的雏形可追溯至清末民初,彼时西湖以西的群山茶园已形成规模化生产。1916年,清华大学学生王荣吉在《浙江杭县近日丝绸茶之状况》中首次系统划分“狮、龙、云、虎”四个字号,明确“狮”产狮子峰、“龙”指龙井至翁家山区域、“云”以五云山为核心、“虎”涵盖虎跑周边。这一分类犹如武林门派,各具特色:狮字号以醇厚称雄,龙字号以均衡见长,云字号以清雅著称,虎字号以泉韵闻名。
1950年,梅家坞因茶园面积激增与品质提升,从“云”字号独立,形成“狮龙云虎梅”的完整格局。然而,1953年国家收购政策调整,五个字号合并为“狮峰、梅坞、西湖”三类,至1965年统称“西湖龙井”,传统字号一度式微。直至2022年《杭州市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颁布,五大字号被明确列为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传统风土标识得以重生。
五大字号的地理分布及风味差异
“狮、龙、云、虎、梅”五大字号分别对应西湖周边32.8平方公里的黄金产茶带,微域气候与土壤差异塑造了独特风味图谱:
狮字号:以狮子峰为中心,涵盖龙井村、棋盘山、上天竺等地。白砂土与石英砂岩构成的“烂石”地质(陆羽《茶经》:“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使茶叶呈标志性“糙米色”,豆花香清高持久,滋味甘鲜醇厚,乾隆御封的十八棵古茶树即坐落于此。
龙字号:翁家山、杨梅岭、满觉陇及白鹤峰一带的“石屋四山”。地势平缓、溪涧纵横,土壤肥沃,芽叶鲜爽与甘醇兼具,白鹤峰茶品质直逼狮峰。
云字号:五云山、云栖寺及琅珰岭西侧。竹林密布、年均200雾日,茶叶自带山野清气,香气清雅带甜,因做工讲究形成“碗钉”形态。
虎字号:虎跑、四眼井、赤山埠、三台山等地。泉水富含矿物质,芽叶肥壮耐泡,虽鲜爽略逊,却以熟栗香与“虎跑水配龙井茶”的绝配闻名。
梅字号:梅家坞及周边,产量占核心区1/3。周恩来总理五度考察推动的梯形茶园,土壤肥沃,外形扁平挺秀,滋味鲜爽回甘,成为市场主流。
五大字号暗合中国传统哲学体系
狮、龙、云、虎、梅”五大龙井茶字号与五行相生的对应,巧妙融合了自然地理与传统哲学。狮峰属金,山岩刚硬,矿质土壤孕育茶之珍稀;金生水,对应龙井之水,清泉润茶,成就甘醇滋味;水生木,云栖之木以竹林护茶,荫蔽滋养茶树生长;木生火,虎跑之火借泉名之烈,隐喻龙井茶最好用虎跑泉煮饮;火生土,梅坞之土深厚肥沃,为茶树提供养分根基。循环终而复始,暗合“土生金”,回归狮峰之金。
这一体系以自然喻道,既体现茶园生态的依存关系,又寄托“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彰显中国茶文化中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深邃意蕴。
- 上一篇
知识窗丨中国茶文化的渊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发祥地、世界最大产茶国。在种茶、制茶、烹茶、品茶、饮茶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礼仪、风俗、习惯,即茶俗。魏晋南北朝是茶俗的萌芽期。当时,饮茶的功用主要局限在解渴、解酒、佐餐、药用、祭祀、养生等方面,也出现了将饮茶看成某种精神旨趣的初步倾向。
- 下一篇
西湖龙井:千年名茶的前世今生
北宋年间,杭州天竺寺的辩才禅师种下茶树,成为龙井茶的起源。至元代,龙井之名初现,文人雅士争相吟咏。虞伯生《游龙井》中“徘徊龙井上,云气起昼晴”之句,道尽茶山云雾缭绕的意境。 明代是西湖龙井的崛起之时。茶香逐渐从寺院飘向民间,成为百姓杯中的寻常滋味。万历《杭州府志》赞其“老龙井产茶,为两山绝品”,《钱塘县志》更以“豆花香、色清味甘”点出龙井的独特风韵。至此,龙井已跻身全国名茶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