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茶文化丨美国茶文化
美国早期为荷兰管辖,由荷兰人传入中国茶叶,纽约人最先饮茶,17世纪中叶荷属阿姆斯特丹就已经有人饮茶。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后,1674年,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18世纪初,饮茶习惯开始传播各地。约在1690年,北美大陆第一个出售中国茶叶的市场——波士顿茶叶市场建立。1712年,波士顿、纽约各地的药房都印有出售茶叶的广告,影响日益扩大。1720年后,北美正式进口茶叶。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夕,饮茶习惯已经遍及社会各层。在当时的北美大陆,茶和茶会还演变成一种重要的社交媒介,以茶会友更成为当时中上层女性的必备社交手段。茶叶也成为珍贵的馈赠佳品,有人甚至认为茶比红酒更令人回味。茶一直被西方社会称为“神奇的东方树叶”。在当时的北美殖民地,茶不仅是一种饮品,还被认为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可以用来治疗疾病,缓解痛苦。普通百姓因用不起毛尖、武夷山茶等产于中国的进口茶叶,就以本土茶叶代替。

茶叶不仅影响着北美居民的日常生活,在18 世纪七十年代后的北美殖民地,社会大环境还逐渐将茶推升到革命代名词的高度。一方面,一些批评家呼吁人们理性消费茶叶,这样的论调不断见诸报端。在其影响下,一些人对茶的看法发生根本性改变,由崇敬转化为蔑视。另一方面,由于茶叶走私等原因,英国东印度公司亏损严重,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英国政府在北美殖民地征收茶税,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强烈愤慨,他们在波士顿港将342箱东印度公司的茶叶全部倒入大海,这就是发生在 1773 年的“波士顿倾茶事件”。

事实上,这些被倾入大海的茶叶恰好是来自中国的武夷山茶。一边是批评家在舆论上造势,一边是北美革命者创建自由社会的现实诉求。在这两种因素合力影响下,喝茶与否甚至成为判断一个人政治态度的标准,而威士忌则被贴上爱国标签,因为威士忌是北美人民在北美大地上用产于北美的谷物生产出来的饮品。托马斯·杰斐逊酷爱饮茶,但作为美国独立战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也只得戒茶明志。

虽然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茶受到冷遇,但这种因特定历史条件引起的反感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饮茶热情,因为当时北美殖民地人民抗茶的根本是茶叶专卖制。美国建国以后,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茶叶贸易成为美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一环。中美直接茶叶贸易不仅成为美国经济独立的重要标志,还增强了国民自信,使得很多美国人认为美国可以和欧洲各国平起平坐。随着美国航运业的飞速发展,美国政府大力支持与中国的茶叶贸易,不仅通过法案减少茶叶进口税,还禁止其它国家的运茶船进入美国。鉴于此,从中美直接贸易起, 茶叶一直是中美贸易的主要商品。由于“绿色黄金”(茶叶) 和“纸质黄金”(本票) 的流通,来自中国的金融资本流向美国早期经济,美国北部的商人迅速积累了大量资本,从而促进了美国早期的经济发展。

到19世纪中叶,美国从中国进口茶叶的贸易额占到其从中国进口商品总贸易额的将近60%。中国茶叶出口美国的峰值出现在19世纪八十年代初,1880 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达到 200000 担(1万 t)。中美巨额茶叶贸易产生的一个重要影响是茶质的下降,在19世纪上半叶中美茶叶贸易中,假茶问题已开始显现。为了保证从中国进口茶叶的质量,美国政府先后在1883年和1897年两次出台茶叶进口法案,此后美国还多次对茶叶进口提出新要求,华茶出口美国受到极大冲击。而亚洲邻国日本、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茶叶种植业飞速发展,美国茶叶市场缺口迅速被产自这些国家的茶叶填补,原因之一是这些茶叶符合美国政府检测要求,同时,英国人对绿茶有毒论的宣扬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九·一八”事变后,美国策划远东慕尔黑阴谋,在茶叶贸易上“适当顾及”日本利益,谋求对日妥协。有数据显示,在1936年,中国茶叶仅占美国茶叶进口总量的7%左右美国65% 的茶叶进口来自印度和斯里兰卡。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美国推行绥靖政策,扶助英国殖民地茶、日本茶在本国大力扩张。美国茶叶政策的出发点是抑制中国茶,怂恿日本侵略。新中国成立至中美关系正常化期间,中美茶贸易几乎处于中止状态。中美建交至1988年,中美茶贸易持续增长,茶成为友好使者。1988年至今,伴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中美茶贸易先是在1988 年至2001年经历了缓慢下降,之后又有小幅回升。简言之,在过去 200多年中,茶已不仅仅是一种商品,在美国对外关系中茶既受到影响也产生着作用。

茶丰富了美国文化
1.物质文化
现存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切斯特茶壶(Chester teapot) 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壶,这个制成于1938年的世界之最高约4.3m,直径也是4.3m。斯巴达茶壶工艺博物馆 (The Sparta Teapot Museum of Craft and Design) 位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斯巴达地区,该博物馆馆藏超过6000只茶壶,是美国最大的茶壶博物馆,但由于经费问题,该博物馆于2010年关闭。查尔斯顿茶园是美国仅有的茶叶生产园,该茶园也对游客开放,成为人们了解茶叶种植、采摘知识的重要基地。

2.流行文化
1925 年,乡村音乐《两盏茶》(Tea for Two)发行,并被不同歌者演绎。1950 年上映的同名音乐电影《两盏茶》中这首歌也被重新翻唱。1939 年,一首与茶相关的儿歌流行一时,歌曲名叫《茶壶之歌》(The Teapot Song),别名《我是一只小茶壶》(I’m a Little Teapot),与之匹配的儿童舞蹈《茶壶尖》(Teapot Tip) 也深受儿童喜爱。
3.语言表达
提到英语语言,就不能不提茶,茶出现在很多美国谚语中。“a cup of tea” 这个谚语在20世纪初期开始流行,意指“钟爱的朋友”。20世纪三十年代之后,“my cup of tea”开始被用来指代“某人喜爱的人或事物”,现代英语中,美国人通常使用其否定形式“not my cup of tea”,这种否定用法最早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很明显,“not my cup of tea”指“不受某人喜爱的人或事物”。“not for all the tea in China”是美国谚语中的另一个常用词语,通常用来表达某人的决心,可以翻译成“无论如何都不”。该谚语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开始出现。通俗地讲就是,把中国所有的茶叶拿来作为好处,( 我 ) 也不会做某事。“I could murder a cup of tea”意思是“可以整体吞下某物”。“tea and sympathy”表示“安慰与同情”。“a storm in a teacup”意思是“小题大做”。“tea hound”有“纨绔子弟、花花公子、爱交际的男子”之意。“as good as a chocolate teapot”用来形容某事物“毫无用处”。
4.美国出版物中的茶文化
茶与美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茶文化也渗透到美国作家的文学创作中,在杂志、报纸等非文学出版物中茶文化同样占据重要地位。笔者以美国近当代英语语料库(COHA) 为载体,以tea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梳理tea这一词汇在1810—2009年这二百年间的出现频数。COHA的语料选自 1810—2009年的美国出版物,语料库规模达到4亿词,文学类语料占绝大多数。检索结果可以以10年为一个年度区间显示,据此可以了解茶及茶文化在美国出版物中的历时演变,为我们了解美国茶文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美国饮茶有清饮与调饮两种方式,大多以袋泡红茶、冰茶为主,喜欢加柠檬、糖、冰块等,也喝鸡尾茶酒,特别是夏威夷有喝鸡尾茶酒的习惯。在鸡尾酒中,根据需要加入一定比例的、质量高的红茶汁,这就成了鸡尾茶酒,味更醇、香更浓,能提神、可醒脑,因而受到广泛欢迎。
美国生活节奏快,流行速溶茶与冰茶,即饮瓶装和罐装冰茶占茶零售最大份额,饮用方便省时。许多人一年四季都喝冰茶。有的自制冰茶,一般用袋泡茶或速溶茶泡于水中冷却,滤去茶渣,饮用时加入冰块、冰屑或刨冰或把茶汁储存于冰箱内。随着认识到绿茶和白茶的健康功效,传统红茶销售额有所下降,绿茶、白茶与精品红茶销售额却在增长,有机茶的消费范围继续扩大。
美国南方人对甜茶情有独钟。甜茶制作方法简易,在刚刚泡好的热茶里放入糖或者玉米糖浆,然后加冰冷却即可。在美国南方各州,人们只要提到茶,基本指的都是加糖的冰茶。由于美国南方人经常在进餐时饮用甜茶,甜茶甚至被称为“美国南方佐餐酒”,成为美国南方文化的一个显著标识。

太阳茶在美国也甚为流行。制作太阳茶对气候条件有特殊要求,气候温和地区适宜制作太阳茶。将茶叶和常温水置入玻璃杯中,放在太阳光下直晒。制作此茶需要足够的浸泡时间,通常是2~4 h。也可以不借助太阳光制作茶饮,直接将茶袋浸入常温水中,浸泡一夜即可。由于太阳茶是在特定条件下制作而成,在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黏乳产碱杆菌,因此太阳茶做好以后要放入冰箱储藏,且在24h内饮完。
美国茶叶消费方式日趋多样化。茶叶形态从散叶茶到袋泡茶,茶袋型既有方又有圆:从袋泡茶到速溶茶,包括类似速溶茶的冰茶冲剂;从速溶茶到现成茶饮料,和中国茶饮料一样随时可饮。多样化的消费方式使美国人饮茶简便易行,茶叶消费量节节攀升。星巴克公司研究出一种新饮料,主要是柑橘、石榴汁与茶混合,添加其他水果味,在波士顿有市场。美国不同民族、地区饮茶量不同,有些地区饮茶有季节性,如南部诸州冬季稍饮热茶,夏季则饮大量冰茶,酷暑时节到处都是饮冰室,后来在食谱上正式列入热茶和冰茶。大多数人早餐不饮茶,午餐时饮茶,亦有些人早餐和午餐均饮茶。美国主妇喜欢在固定的茶几上摆设茶盘,款待客人品茶。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悬挂有茶画,恺撒的《一杯茶》和派登的《茶叶》。美国国家卫生部和有关团体召开“茶与健康”的国际学术会议,举办中国茶文化周和中国茶文化研讨会。纽约成立了全美国际茶文化基金会,从事茶文化的宣传与中美茶业交流的协调与组织工作。许多著名大学举办中国茶专题讲座,有的进行茶叶保健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美国茶叶界的行业组织,除了经常性的广告宣传以外,多次组织“茶叶与健康”的科学研究和普及活动,使茶叶有益健康的观念日益为美国人所接受。
- 上一篇
卢仝与《七碗茶歌》的故事
《七碗茶歌》的作者卢仝是唐代诗人,自号玉川子,其学识丰富,清正耿直,少有才名,以其独特的“险怪”诗风在韩愈领导的诗文革新中独树一帜。但却拒绝进入仕途,一生好茶成癖,尤其是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传唱经年而不衰,以清介之姿被后世尊为“茶仙”,与“茶圣”陆羽齐名。其茶诗超越饮馔之趣,将品茶提升至精神审美的境界,更在“甘露之变”中因偶然留宿宰相王涯府邸而罹难,成为中唐政治悲剧的见证者。
- 下一篇
茶马古道那柯里
“推窗见青山,凭栏听流水。古道蹄声响,入梦那柯里。” 这是茶马古道驿站那柯里刻在石头上的一首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临窗远眺绵延青山,倚在栏杆上聆听流水的声音,古道上的马蹄声响起,为茶马古道驿站增添了生动的气息。“入梦那柯里”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这里宁静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入睡,做个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