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作品中关于茶的一些经典片段
在英国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关于茶的经典描述片段,以下是一些例子:
《日记》:塞缪尔·佩皮斯在1660年9月25日的日记中写道,“我确实请人送来了一杯茶,我之前从未品尝过如此美妙的茶的味道。”(And afterwards I did send for a Cup of Tee < a China drink> of which I never had drank before and went away.)
《贵妇人画像》:亨利·詹姆斯写道,“人生最舒畅之时莫过于饮下午茶。”(There are few hours in life more agreeable than the hour dedicated to the ceremony known as afternoon tea.)
《儿子与情人》:D.H.劳伦斯描写了矿工莫雷尔劳动疲惫之余,首要的一件事即是回家喝茶,他的饮茶习俗是在吃早餐前先饮用一壶茶,下井的时候就喝不加牛奶也不加糖的凉茶,用咸肉面包配茶水,一块块切着吃,再将茶倒在小碟子里喝。
《呼啸山庄》:“壁炉台上,为了装饰起见,还有三个画得俗气的茶叶罐靠边排列着。”“小凯瑟琳为了在喝茶时间请访客喝茶,她就去拿‘壁台上的两个彩色茶叶罐’,并且‘她简直够不到茶叶罐’。”
《傲慢与偏见》:“英式茶会上令人忍不住不笑的苦折腾完了之后,贝内特先生引领客人到客厅,饮茶之余又请客人读些东西给小姐们听。”“伊丽莎白被搅得头疼不已,傍晚时分更加厉害,便决定取消之前的饮茶约定,不陪她的表兄嫂去‘罗辛斯庄园’了。”
《四季随笔》:“英国人善过家庭生活的天才,在任何事情上都不如在午后饮茶这种大典(我们几乎可以这样称它)上,更为显著地表现出来。在装饰简陋的家里,饮茶的时刻充满了神圣感,因为这时意味着家里劳作和焦虑的结束,休息和交流的开始。”
《唐璜》:“感伤起来,这都怪中国的绿茶,她比女巫卡珊德拉还灵验得多,因为只要我喝它三杯纯汁,我的心就易于兴叹,于是就得求助于武夷的红茶。”
- 上一篇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大不相同
北京大学日语系教授滕军对日本茶道文化有深入研究,著有《日本茶道文化概论》等教材。2000年5月,她在对台湾学者范增平的《茶艺学》一书作序时写道:“中国茶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物质文化背景。……而日本的茶道则不同了。”“大约到了公元15~16世纪,在禅宗、武士文化、日本固有文化的融合之下,才诞生了日本文化的经典--日本茶道。而一般民众饮上茶则更是18世纪的事了,即日本江户时代的中期。由此可见,诞生于400年前的那种模式的日本茶道,是与日常生产、生活文化基本隔绝的纯艺术。,与中国的茶文化情况大不相同”。
- 下一篇
《荈赋》:茶文化的奠基之作
公元4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西晋末期。公元311年,“永嘉之乱”发生,洛阳城破。天妒英才,一位刚至而立,自幼号称神童,风姿俊美的天才遇害身亡。他就是中国茶史上最早的茶学专家——杜育。他创作的《荈赋》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赋类作品。它才辞丰美,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生长环境到种植、采摘时节、劳动场景、烹茶选水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全部过程。茶圣陆羽在其《茶经》——“四之器”“五之煮”和“七之事”中曾三次分别提到杜育。杜育的《荈赋》,不愧是大师手笔,字数不多,却有一道攻心的茶香。很显然,杜育的著书功力远在陆羽之上。遗憾的是,他还没有完成作为一代茶圣该完成的任务就撒手人寰,驾鹤西去,徒留给后人太多的假设和叹息。假如上天再借给他三十年时光,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茶圣陆羽什么份了。宋代吴淑《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荈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当我们探寻茶文化的历史脉络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荈赋》,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中国茶文化系统记载的大门,成为中国茶文化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