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茶人茶事:茶圣陆羽与《茶经》
自唐朝开始,大批嗜茶文人涌现,他们以各自方式,将茶及茶事活动作为文学艺术的素材进行创作,与各朝代的经典文学形成相结合,互相影响、互相成就。
与茶有关的文学艺术形式中,成就最高的是茶诗,茶诗兴于唐。而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著作了《茶经》。

单是出身就有一番讲究。据《唐国史补》所记,一日,竟陵龙盖寺的智积禅师在河边散步,忽然听到西边桥下群雁哀鸣,走近,发现群雁之中有一名男婴,禅师便把他带回寺中,收养为自己的弟子。
陆羽他在12岁离开寺庙,进入社会时成了一名优伶,相传其丑角表演生动传奇,还在一次聚饮中得到了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后来教他学习诗集,使他得到诗学上的启蒙教育,并引他进入名士之流这,便算是陆羽人生的转折点。
自此之后,陆羽开始研习诗歌,结交名流。陆羽19岁那年,李齐物回京,崔国辅左迁为竟陵司马,与陆羽相识。三年里两人交情至厚,共同赏玩山水,四处郊游。
陆羽还与诗僧皎然结为忘年交。皇甫冉,怀素,颜真卿等人都与陆羽往来甚密。他与名士僧侣的友谊对《诗经》的成书和其他文中的意境大有影响。
安史之乱之后,陆羽不辞辛苦四处云游,一路考察茶事。辗转来到江南的舒州(今安庆境内)、湖州,定居于此,在皎然的帮助下,安心致力于《茶经》的写作。
《茶经》分三卷十节,约7000字,介绍茶的起源、用具、制作、烹煮饮用等各个方面,是对唐及前朝茶科学集大成式的总结。然而《茶经》更重要的是其思想文化层面的创见。陆羽在书中强调,他饮茶的目的主要在于“品茶”。

陆羽侧重的是把饮茶看作精神生活的享受,把茶和茶饮作为一门专业学位提升到哲学思想层面上进行研究,使其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文化,可以说是为茶文化奠定了基础,茶也自此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不仅如此,整部《茶经》的语言风格冲淡洗练、优美自然,文学价值极高,其实“茶”本是“荼”的别字,虽然唐玄宗以御定将“荼”略写一笔改为“茶”,但究竟旧习难改,用者寥寥。直到陆羽写的《茶经》,近乎通篇选用“茶”字,“茶”字才广泛应用开来。
陆羽的一生可说是与茶密不可分,他对茶的研究与痴迷使他无愧于“茶圣”之名。
- 上一篇
《荈赋》:茶文化的奠基之作
公元4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西晋末期。公元311年,“永嘉之乱”发生,洛阳城破。天妒英才,一位刚至而立,自幼号称神童,风姿俊美的天才遇害身亡。他就是中国茶史上最早的茶学专家——杜育。他创作的《荈赋》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赋类作品。它才辞丰美,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生长环境到种植、采摘时节、劳动场景、烹茶选水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全部过程。茶圣陆羽在其《茶经》——“四之器”“五之煮”和“七之事”中曾三次分别提到杜育。杜育的《荈赋》,不愧是大师手笔,字数不多,却有一道攻心的茶香。很显然,杜育的著书功力远在陆羽之上。遗憾的是,他还没有完成作为一代茶圣该完成的任务就撒手人寰,驾鹤西去,徒留给后人太多的假设和叹息。假如上天再借给他三十年时光,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茶圣陆羽什么份了。宋代吴淑《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荈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当我们探寻茶文化的历史脉络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荈赋》,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中国茶文化系统记载的大门,成为中国茶文化的奠基之作。
- 下一篇
茶与端午的千年文化交融
茶为"端午五瑞"之一 古人视农历五月为"毒月",端午需驱邪避毒。除了悬挂菖蒲、艾草,饮用药草茶也是重要习俗。在江南等地,端午茶(又称"百草茶")自古被列为"端午五瑞"(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之外的辟邪之物。人们采集藿香、野菊、薄荷等草药晒制,端午日煎饮,清热祛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