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中国第一位女茶艺师
李冶,字季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
中国第一位女茶艺师,唐朝诗坛上享有盛名的女诗人。(也可以说人数历史上第一位女茶艺师),陆羽曾传授她烹茶之法,吴兴一带的茶艺至今仍沿袭她的风格,甚至湖州一带的著名擂茶也是她所传下的绝技。
安史之乱后,陆羽离开竟陵,沿长江而下,经过鄂州、黄州、彭泽等地,最后抵达湖州。湖州风景秀丽、人杰地灵,邻近地区的茶、泉都非常好,加上结识了方外之交皎然,陆羽便在湖州定居下来。
经由皎然的引荐,陆羽认识了李冶。由于她长得美丽非凡,写得一手好诗,又能谈禅论道,所以附近的名士都乐于结识她。
初次见面,李冶向陆羽敬了一杯香茶,没想到陆羽只向杯中看了一眼就说:“久闻李道姑以诗才著称,没想到尚未摆脱庸俗之气。”
李冶吃了一惊:“我们尚未开口交谈,陆处士何以断定我未脱庸俗之气?”
陆羽说:“从这杯茶就可以断定了!”
李冶不解。
“你所居的吴兴,啄木岭茶名扬天下,顾渚山的紫笋茶更是历代的贡品,但你泡的茶和俗人一样,辱没了好茶。”
李冶更为惊奇:“茶还有道俗之分吗?”
陆羽说:“茶,乃养生之精,可以解热渴、驱凝闷、缓脑痛、明眼目、息烦恼、舒关节、荡昏寐,长期饮用可以有利悦志、增益思考……这些还在其次,善茶之人必有五美,即味之美、器之美、火之美、饮之美、境之美。茶的境界与诗情道心并无分别,境界高的人才能泡出天人合一的滋味呀!”
李冶听了虽心中大为叹服,但口中依然不服:“你还没有喝这杯茶,怎么说我未脱俗气呢?”
陆羽说:“茶水煮开时,小滚为鱼目,大滚为蟹眼,唯有鱼目与蟹眼,茶叶才能显味。你用尚未开透之水泡茶请我,以致茶叶浮水、茶香未出,显露出你泡茶的时候心不从容、意不平宁、志不专一,这不是和俗人一样吗?”
李冶听了若有所悟,当场拜陆羽为师,学习茶艺。陆羽当晚即留宿观中,住了半个多月,这段时间除了与李冶谈诗论艺,就是传授烹茶品茗之道,李冶很快就领略其中的要诀。后来,陆羽常来与她煮茶论道,使她的茶艺走向了新境界。不久之后,李冶烹茶煮茗的声名也震动八方。
- 上一篇
《荈赋》:茶文化的奠基之作
公元4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西晋末期。公元311年,“永嘉之乱”发生,洛阳城破。天妒英才,一位刚至而立,自幼号称神童,风姿俊美的天才遇害身亡。他就是中国茶史上最早的茶学专家——杜育。他创作的《荈赋》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赋类作品。它才辞丰美,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生长环境到种植、采摘时节、劳动场景、烹茶选水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全部过程。茶圣陆羽在其《茶经》——“四之器”“五之煮”和“七之事”中曾三次分别提到杜育。杜育的《荈赋》,不愧是大师手笔,字数不多,却有一道攻心的茶香。很显然,杜育的著书功力远在陆羽之上。遗憾的是,他还没有完成作为一代茶圣该完成的任务就撒手人寰,驾鹤西去,徒留给后人太多的假设和叹息。假如上天再借给他三十年时光,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茶圣陆羽什么份了。宋代吴淑《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荈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当我们探寻茶文化的历史脉络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荈赋》,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中国茶文化系统记载的大门,成为中国茶文化的奠基之作。
- 下一篇
杨绛先生笔下的美食:茶
杨绛(1911-2016),原名杨继康。著名作家、翻译家和学者,江苏无锡人。毕业于东吴大学,她是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夫人,她曾经担任过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52年调入了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散文及随笔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我们仨》等,译作有《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斐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