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国茶道精神
中国茶道精神,可用16个字概括:包容万物、博大精深、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先看儒释道三家与茶的关联。儒家讲究“拿起来”,积极入世;而禅宗型茶体现的是出世的智慧,讲究“放得下” ,二者本质相反。道家则秉持“大隐于市的智慧”,借由一杯茶,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遵循“道法自然,自然化人”。儒释道三家在思想、信念、观点、立场、宗教和信仰等方面截然不同。然而,奇妙的是,他们却能围坐在同一张茶桌旁品茶。
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中国茶叶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中国的这一片茶叶,有着神奇的力量,能让全世界的茶人亲如一家。当人们拿起茶杯,便能领悟“和而不同”的真谛,它承载着包容万物的思想,继承了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特质。
中国茶道对世界茶文化影响深远。中国茶叶漂洋过海,在英国形成了早茶和下午茶风尚,往红茶里加牛奶的习惯,追根溯源,是来自中国西藏、内蒙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奶茶文化。鉴真大师东渡日本时,茶叶随着僧侣的行囊一同前往,由此发展出举世闻名的日本茶道,实际上,日本茶道只是中国四大茶道流派之一——禅宗茶道的一个分支。茶叶传入土耳其,街头巷尾都兴起了饮茶之风,如今土耳其是世界上茶叶饮用量极大的国家。在韩国,中国茶叶促成了举世闻名的韩国茶礼。可以说,全世界的茶道文明都源自中国四大茶道流派的生发、传承与发展。
中国茶道,是“和而不同”的理想化身。《论语》记载:“和实生物,同则不济。”文化传承若过于单一、教条,必然会走向衰落。中国茶道精神继承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特点,面对任何外来文明,不是站在对立面去排斥,而是以包容的姿态接纳,不断吸收其中的精华,既能适应新生代茶人与老生代茶人的观念碰撞,也推动着茶文化的持续发展,就像茶艺师的教科书都已修订到第三版。
身为中国人,我们一方面承认自身认知的局限,另一方面又对本国文化充满自豪。我们始终怀揣着传承和发展的坚定信念,从不固步自封,将包容万物的思想融入到茶道文化之中。这,就是中国茶道精神,它以包容万物的胸怀、和而不同的理念、美美与共的追求和博大精深的内涵,成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 上一篇
《荈赋》:茶文化的奠基之作
公元4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西晋末期。公元311年,“永嘉之乱”发生,洛阳城破。天妒英才,一位刚至而立,自幼号称神童,风姿俊美的天才遇害身亡。他就是中国茶史上最早的茶学专家——杜育。他创作的《荈赋》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赋类作品。它才辞丰美,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生长环境到种植、采摘时节、劳动场景、烹茶选水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全部过程。茶圣陆羽在其《茶经》——“四之器”“五之煮”和“七之事”中曾三次分别提到杜育。杜育的《荈赋》,不愧是大师手笔,字数不多,却有一道攻心的茶香。很显然,杜育的著书功力远在陆羽之上。遗憾的是,他还没有完成作为一代茶圣该完成的任务就撒手人寰,驾鹤西去,徒留给后人太多的假设和叹息。假如上天再借给他三十年时光,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茶圣陆羽什么份了。宋代吴淑《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荈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当我们探寻茶文化的历史脉络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荈赋》,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中国茶文化系统记载的大门,成为中国茶文化的奠基之作。
- 下一篇
中国古代丰富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在世界上,中国人最早发现了茶树的价值,人工种植茶树、制茶、饮茶。西汉时期的道士吴理真(四川雅安人)是中国有文献记载最早的种茶人,被称为“植茶始祖”。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繁荣发展,饮茶习惯在民间逐步普及。最早出自宋代、百姓生活有开门七件事的说法:“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已包括茶,并在二千多年历史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茶文化”,先说两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