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大不相同
北京大学日语系教授滕军对日本茶道文化有深入研究,著有《日本茶道文化概论》等教材。2000年5月,她在对台湾学者范增平的《茶艺学》一书作序时写道:“中国茶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物质文化背景。……而日本的茶道则不同了。”“大约到了公元15~16世纪,在禅宗、武士文化、日本固有文化的融合之下,才诞生了日本文化的经典--日本茶道。而一般民众饮上茶则更是18世纪的事了,即日本江户时代的中期。由此可见,诞生于400年前的那种模式的日本茶道,是与日常生产、生活文化基本隔绝的纯艺术。,与中国的茶文化情况大不相同”。

以道驭艺,以艺示道?道者,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茶道,是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后而形成的专有名词。公元15~16世纪,受中国功夫茶的影响,日本茶道诞生。功夫茶诞生于民间,成熟于明末清初。追根溯源,闽南是源头,漳州是主要发源地,并流传于粤东、台湾等地区。 清初康熙《漳州府志》在卷二十六民风篇中写道:“近则移嗜武夷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壮之炉……”这“大壮之炉”,放在风炉上煮水的陶罐则是配套品,必须有的。闽南有没有砂铫(陶罐)呢?据曹建南的研究论文《急烧:日本煎茶文化视域下的闽南茶器》(载农业考古杂志2021年第2期)认为,18世纪中叶,名为“急烧”的闽南侧把砂铫传入日本,受到煎茶家的追捧,并发展为生活饮茶常用的煮茶器。这种被称为“急烧”的侧把砂铫在日本饮茶界风靡一时,随着散茶瀹饮法的普及,急烧由煮茶器向煮水器转化,至今仍是煎茶道茶席采用的主要煮水器具。日本人所说的“煎茶”,就是我们所说的“散茶”或“叶茶”。从此文中可以看出,闽南功夫茶法与侧把砂铫煮水器传入日本,对日本茶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日本煎茶道、工夫茶道是在中国功夫茶习俗基础上,改进创新的日本茶文化。

明明台湾茶艺界早已形成共识,顾虑也很有道理,为何有人还要坚持套用“茶道”名词在大陆极力推广?据笔者所知,中国茶道论者基本按日本的那一套加以改造置换而成,难说有所创新。这种出口转内销式的文化,本质上对中国茶文化缺乏自信,总认为月亮是外国的圆、茶是外国的香,套用上日本引以为傲的茶道,仿佛高大上、洋气了很多,而且便于装进自己“创造”的私货。所以,朱自振先生当年对“茶道文化”的故弄玄虚及迷惘,是有先见之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