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与喝酒的人的区别
古语有云
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
为什么没有酒呢?
因为酒是粮食
没有丰收的满仓粮食
就喝不成酒
因此,从古至今
酒就脱离了生活必需品的范畴
正所谓:
酒是色媒人,茶是清醒客
酒是媒介,恍恍惚惚,眼神迷离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借以远离现实,忘却一切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
感觉身心被净化
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
喝酒,浅尝小酌可以怡情
狂饮滥啜则能乱心
无茶不成礼,无酒不成席
喝茶的人说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
喝酒的人说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喝茶让人越喝越清醒
是人需要理性思维的时候
而喝酒让人糊里糊涂失去理智
是放松,是发泄
是情感的越轨,从心所欲
人性如同硬币的阴阳两面
光辉的那一面有多么夺目
背后的阴暗一面就有多么浓重
可以说
中国人与对酒的感性渴望多么炽热
对茶而生的理性思维就有多么严肃
喝酒的人
一壶浊酒喜相逢,看惯花前月下
喝茶的人
指点江山,思考着如何去赚钱
喝酒的人
想穿了想深了
也就更懒得去争斗了
和一大群猪朋狗友同醉不醒
传统的喝酒文化,不能独坐
酒入愁肠,要呼朋唤友,面酣耳热
喝茶,喝的是格调,喝的是寂寞
邀三五知己,对坐聊天
沏茶一壶
即使相对无言,也不觉得尴尬
喝茶是一个人自己提醒自己
保有对人生,对终极价值不断追求的动力
保有洞察世界研究物理的兴趣
喝酒,是一个人与更多人
追求快乐忘掉忧愁,追求身在红尘
现世欢乐的迷醉的行为
喝茶,无论在什么场合
永远都到口,到胃,到脑,到心里
- 上一篇
《荈赋》:茶文化的奠基之作
公元4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西晋末期。公元311年,“永嘉之乱”发生,洛阳城破。天妒英才,一位刚至而立,自幼号称神童,风姿俊美的天才遇害身亡。他就是中国茶史上最早的茶学专家——杜育。他创作的《荈赋》是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赋类作品。它才辞丰美,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生长环境到种植、采摘时节、劳动场景、烹茶选水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全部过程。茶圣陆羽在其《茶经》——“四之器”“五之煮”和“七之事”中曾三次分别提到杜育。杜育的《荈赋》,不愧是大师手笔,字数不多,却有一道攻心的茶香。很显然,杜育的著书功力远在陆羽之上。遗憾的是,他还没有完成作为一代茶圣该完成的任务就撒手人寰,驾鹤西去,徒留给后人太多的假设和叹息。假如上天再借给他三十年时光,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茶圣陆羽什么份了。宋代吴淑《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荈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当我们探寻茶文化的历史脉络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荈赋》,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中国茶文化系统记载的大门,成为中国茶文化的奠基之作。
- 下一篇
来跟皇帝喝杯茶!历代中国皇帝怎么喝茶的?
中国的茶文化绵延千年,各个朝代的皇帝几乎都是爱茶之人。不同的皇帝,不同的时代,饮茶的方式、用具和喜好的茶叶也千差万别。这些变化,也能折射出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与发展。